【南方日报】未来的机器人手术时代,患者将有哪些获益?

2023-12-28

      手术机器人在外科手术中越来越多地派上大用场!12月25日,南方+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获悉,该院普通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副教授谭进富团队近日利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了一例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一例直肠癌根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专家表示,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将越来越多,未来将进入机器人手术时代。

 

手术现场

 

      65岁的许先生近5年来进食后总是呕吐,并伴有反酸、嗳气,尤其是今年以来症状加重,严重时呕吐物中可见血丝。在中山一院,他被诊断为大型食管裂孔疝。

      “这一种常见的疝病,患者腹腔脏器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严重者可能整个胃都移位到胸腔,并且经常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等。”谭进富说。

      经过多学科会诊,医疗团队决定为许先生开展机器人辅助下的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在修补裂孔的同时,通过胃底折叠防止胃酸反流。

      “这实际上相当于多台手术同时进行,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刀手术,创口可能要达到10多厘米,同时医生的视野容易受到脏器影响,有时需要凭借经验,用手摸索进行手术。”谭进富说,手术机器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不仅创口小,而且具有高解析度的三维图像与放大镜功能,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在另一例手术中,43岁的患者夏女士被诊断为直肠癌,12月20日,谭进富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国产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和结肠-直肠一期吻合术。

      “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这是一台大手术,但手术当中几乎没有出血。”谭进富说,这是因为利用手术机器人的放大镜功能,医生可清晰判断手术区域的血管分布,提前凝血再进行切开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术中出血概率。

      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机器人手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大大增加了保肛的概率。

      “按照以前教科书的规范,传统的开刀手术要求肿瘤部位距离肛门超过7厘米才能够保住肛门,但腹腔镜、机器人手术这类新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门槛,如今,肿瘤发生部位距离肛门仅三四厘米时也有很大希望能够成功保肛。”谭进富说,这对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谭进富特别介绍,上述两台手术均是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完成。“随着技术进步,国产手术机器人在精准性、易操作性等方面已达到国外产品同级水平,这类高端医疗设备正逐渐实现国产化替代。”他介绍,中山一院与机器人研发机构合作,临床医生参与到研发过程中,将临床需求与发现的问题反馈到研发机构,推动了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不断改进。

 

主刀医生正在利用机器人进行手术操作

 

      “目前,在机器人适用性较强的科室,如泌尿外科等,机器人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20%左右。未来的手术是机器人手术的时代,医生和患者均能从中获益。”谭进富说。

      中山一院对于开展机器人手术及培养专门人才十分重视。今年9月,医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共建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在南沙院区揭牌,10月,又联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精锋医疗,利用国产手术机器人设备联合共建“全国规范化全程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致力于提供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机器人手术培训,推动机器人手术技术普及应用,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安全、精准的治疗方案。

 

记者/卞德龙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25/c8439485.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10700&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2

报道日期:2023-12-25